頂大迷思、非自願課外活動

明明是肯定多元發展的教育體制,進了升學制度或家長眼裡,就變質成全方位發展的全能競賽。成績滿分、滿級分還不夠,要比運動參加校隊、要比檢定上台演奏、要提前布局補未來學的……。美國大學教授直擊,家長「怎麼讓孩子持續過勞、崩潰」!

孩子好忙!上學、功課、考試、補習班、才藝課、檢定、志工服務、比賽、先修班、運動、校隊……你的孩子參加了幾種箍牙

雖然其中未必都跟課業成績直接相關,但不是只有逼孩子讀書才會讓孩子覺得累、有壓力。

多元發展 vs 面面俱到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Virginia Tech)的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暨作家習蒙茲(Gary Simonds)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專欄指出,這每一項活動都普遍存在,孩子的負擔太重了。雖然現代升學制度鼓吹多元發展,但卻有人過度追求面面俱到,要求的全能發展,每一項都可能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矛盾的是,大人這樣拼命要幫助孩子有所成就,然後又想知道孩子為什麼不快樂、壓力高漲。他因此彙整導致孩子負荷超載、幾近崩潰的七件事,甚至諷刺,在某些事情如何進行,可以加速、讓孩子持續地崩潰。這些事情有些有美國的特殊背景,但在台灣可能也有類比的狀況,值得留意電動牙刷比較

一、追求超凡的學業成績
美國將成績分數換算成等第,然後給予相對的0~4分,類似我們的級分概念。但是人們又想在得到滿級分(4分)、成績好的孩子中分出強弱,於是更多孩子去上難度更高、可以讓級分加權超過4分的大學先修課程,就有如台灣有些孩子國中就去補習班上完高中課程以便參加科學班考試,然後在高中去大學修課。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再肯定因為努力學習、求知慾與好奇心、認知發展的進步而歡喜,只關心最後的表現如何。甚至,覺得滿分、滿級分這種完美的成績都還不夠。如果要孩子展現超乎正常的好成績,就繼續把孩子的時間塞滿這種課吧!

二、迷信進入菁英頂大
大人對孩子灌輸、嚮往進入頂大,讓他們把進入不那麼菁英的學校視為表現不佳、考不好。但是所謂排名前面的大學真的就提供更好的教育嗎?這些學校的老師真的比較好、對學生投入更多嗎?他們的教學大綱、教科書、課程內容真的比較好嗎?如果是,這些學校何不每堂課、每班收更多學生、大量複製好的成果,讓教育經費挪到這些地方更有規模經濟?而且美國長春藤名校的校務基金豐沛,也可以付得起這種投入。顯然,名校不是萬能,也不代表一切。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已經證實,學生學習與成就的關鍵,不是學校的排名,而是學生投入學習和參與各種討論、活動的程度。

三、把高中、大學當成下個階段升學的過濾器
學校應該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科學懷疑、團隊整合、領導力、創意等重要的人生技能,但實際上,卻淪為升學準備,只教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的學科。事實上,孩子在這些課程、學科的成功,未必能預測他們的職涯表現。為什麼還有人要灌輸孩子要好好念書,進一步進入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人生就會幸福成功滅蚤

四、要求運動等課外活動也要到專業水準
某些運動或課外活動有助於孩子升學,這原是鼓勵與肯定有不同特長的學生,但現在卻變成很多家長刻意栽培孩子的入學管道,不只勤練,還要選教練、全家跋涉去參加精心挑選的比賽,像是職業運動員一樣專業經營運動生涯。在美國,有人甚至因此讓孩子晚一年入學,好讓孩子的體型比同屆同學高壯,取得身形與體力的優勢。如果父母不擔心這並非出自孩子自願、或是操練過頭,那就繼續讓他們運動過度直到受傷,讓孩子正在發育的心智受到運動過勞、崩潰的摧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