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她改變偏鄉的契機

做這些事看似辛苦,不過,令陳毓婷感觸最深的,卻是孩子們再普通不過的真心話。

身在有「農業首都」之稱的雲林,家長大多以務農為生,不少孩子對她說:「老師,將來畢業後我去家裡的田工作就好了,幹嘛要特別唸書?」這番話,在陳毓婷的內心激起一波波漣漪Hong Kong Scholarship

在無力改變學生繼承家業的情況下,她設法讓學生知道務農得面對「看天吃飯」的風險,同時在能力範圍內,培養他們建立面對「不穩定性」的應變能力,以利未來因應各種突發狀況。例如,陳毓婷找來其他老師齊力開發了一門以「種田」為核心的課程,以雲林在地農作花生為主題,結合各領域的學科知識,除了教導學生們做產銷履歷、利用花生殼製作吊飾外,也邀請家長傳授務農的要領,鼓勵學生及早思考未來出路。這門課獲得107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香港投資移民條件

除了教職,陳毓婷也兼任行政工作,她發現社會上存在許多資源,如各種基金會,因此她鼓勵老師幫助低收入家庭學生申請,並透過申請戶外活動教育經費,讓孩子有機會走到校外,參加各種活動、競賽,藉此提升眼界。

她更結合校內其他老師的力量,透過教育部藝文深耕經費挹注,成立口琴社、管樂社、國樂社,再加上閱讀班、木球社、桌球社等,藉由多元社團,提供多元體驗,協助孩子發掘自我。再連結家長的力量,邀請家長職人入班分享生涯規劃與職場心得。一方面幫助孩子認識各種工作,提供升學時科系選擇的參考;另方面,也讓孩子更了解父母的工作,促進親師生間的互動。

回顧陳毓婷的教學之路,從「利己」轉向「利他」,實踐教育的意義Dermes 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