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簡直無法相信!」(Well I Never!) – 幼兒看「粉紅豬小妹」(Peppa Pig)學英語

上週末,我三歲的女兒約了另外兩個小女孩在室內遊樂場一齊玩。女孩們喜歡「角色扮演遊戲」——Lily扮演忙著「對著電腦」的「媽媽」;我的女兒扮演的是「爸爸」,她還扮著駕架「紅色汽車」「開車回家」,而Cheryl則扮演「女兒」,她正在收拾「書包」放學回家。忽然,「女兒」 Cheryl打了個響亮的嗝。「媽媽」Lily停下了手上的「工作」,看著「女兒」說:「請問你說甚麼,是你Cheryl嗎?」(I beg your pardon, was that you Cheryl?)所有父母都被他們誇張的演技逗得笑起來!不僅如此,媽媽們也對女兒會用英語表達感到驚訝。「她怎麼會說『請問你說甚麼』(I beg your pardon),而且聲音這麼大,哈哈!」Lily的媽媽笑得很開心。這女孩實際上可以在單詞「PAR-don」的第一個音節和動詞「beg」的濁音子音(voiced consonant) /b/ 上使用正確的重音。「Lily的『英國』口音是從哪裡學來的?」Cheryl的媽媽好奇地問。「我不知呀。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說廣東話,如果你問我的話,我們的英語更像是『美式英文』……哦……也許是因為她在電視上跟『粉紅豬小妹』(Peppa Pig)學的吧!太好笑了!」

我想對於家裡有小孩的家庭來說,像「粉紅豬小妹」這類卡通片對家長來說應不會陌生。每集開頭的曲調 ,Peppa一家發出的「哼哼」(oink oink)聲以及「泥濘的水坑」(muddy puddle) 之類的詞都應該加在孩子的詞彙庫中。但信不信由你,小朋友不只是光學習卡通中這些「哼哼」聲。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綜合了真實和情境化文本(authentic and contextualised texts) 組成的「校外」卡通片,實際上可以讓孩子接觸套語性語句(formulaic language),同時間接地教導這些語用慣例。

 

甚麼是套語性語句(formulaic language),為何在學校學不到?

「這個我請客。」(This one's on me),「請自便」(Help yourself),這是兩個非常常見的公式表達式例子,沒有語意透明度(semantic transparency),因其語用功能(pragmatic function)比字面意思(literal meaning)更重要。即語意透明程度不高,字面上未能看到這短句的真正意思。

大部分人第一天上學就學到的另一個例子——「你好嗎?」(How are you?)。這句話經常被用作問候語,以及用作詢問的意思,也被其作為真實情境的稱呼語(salutation)的意思所掩蓋。同樣,在標準的問候情況下,人們不會期望「你好嗎?」(How are you)這問題得到回應。從這些常見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當課堂缺乏自然和特定文化背景(natural and cultural-specific context),孩子很難會學到這些表達方式的真正用法。因此,套語性語句對於外語學習者來說更難掌握。

那麼,在自然和特定文化背景下,孩子可以輕鬆理解並同時接觸套語性語句?

考慮到這一點,有項關於第二語言學習的研究表示,以探索通過英語兒童卡通片進行早期語用發展(early pragmatic development)的潛力。在孩子們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觸的情況下,這些卡通片被認為是真實的「校外」材料。為實現這分析,共選擇了適合 3-5 歲學前幼兒的熱門兒童卡通片「粉紅豬小妹 」和針對 3-7 歲兒童的「 Charlie and Lola」。對這些劇集的原始英文版本進行了分析,發現有相當多的套語性語句。特別是,語言項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套語性語句,稱為與特定情況有關的慣用語(Situation-Bound Utterance)。

 

為何卡通「粉紅豬小妹 」能脫穎而出?

如前所述,卡通片「粉紅豬小妹 」針對學前兒童,因此具有基本詞彙並針對日常家庭情況。經過仔細分析,研究人員能夠找到相當數量的套語性語句。這裡我分享兩個例子:

例一:「怎麼了?」(What’s the matter?)

在這個場景中,Peppa的弟弟George哭著走進客廳,因為他丟了最喜歡的玩具,他媽媽問他「怎麼了?」(what’s the matter?)。這簡單的表達是個直接的請求,說話者在詢問關於聽話者難題的信息。同時,這句話也表達了同情,豬媽媽願意理解並解決兒子的問題。由於互動發生在親密的家庭環境中,因此「怎麼了?」(What’s the matter’)這句話可以被視為家庭單位內的團結行為。這種在家的親切感和幼兒預測的既定情境,是這部卡通片為幼兒提供語境和語言資源以建立套語性語句的主要原因。

例二:「我簡直無法相信!」
這個場景與上一個例子有點不同。在這場景中,醫生第二次拜訪Peppa,她實際上已康復,卻繼續「扮病」利用家人的善意。豬爸爸就捉弄Peppa,問她的朋友們要不要到外面踢足球。當然,Peppa所有朋友都大呼叫好,Peppa即忘記偽裝,從床上跳起來大喊:「我又去!」(me too!) 令醫生驚呼:「我簡直無法相信!你完全康復了!」 (Well I never! A complete recovery.) 醫生的話語是間接的,因為他試圖讓Peppa知道正在發生的事情已超出了他的預期。同時,醫生還試圖緩和指出Peppa不誠實。Peppa和醫生之間的社交距離比Peppa和他媽媽之間的距離還要遠,這讓幼兒能夠理解因應不同情況下的表現也可不同。
如果你有 3-7 歲的幼兒並且有兄弟姐妹,兒童卡通片「Charlie and Lola」也是培養這種語言能力的推薦選擇。除了建立語境意識(contextual awareness)外,故事還包含某種道德信息以及年輕兄弟姐妹間關係引起的典型問題。下表提供了兩部卡通中套語性語句的一些例子:



雖然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員常駐西班牙,而受訪者以西班牙語為第一語言,並將英語作為外語學習,但研究結果可以轉移到任何大多數母語和外語並存的環境中。這類似香港的情況,廣東話是主要的口語,而英語是作為外語學習和使用的另一語言。儘管只使用了少量卡通,但範圍廣泛的套語性語句也不少。事實上,許多幼兒園教師已將「粉紅豬小妹」(Peppa Pig)融入課堂,成為「導入」(lead-in)或「延伸」(extension)在課堂上的英語活動。在家中,最好的情境學習肯定是在欣賞這些動畫前讓孩子閱讀有關聯的故事。但是通過良好的時間管理和家長監督,這類兒童娛樂媒體可以為子女提供無法從傳統學校環境中輕易學習的情境化語言(contextualised language)。當你三歲的孩子在你試圖在某天給她驚喜時,她突然說出:「我簡直無法相信!」(Well I never!)時,請不要太震驚呀!

(參考資料: Nightingale, R. (2014). Study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a qualitative perspective.)

 


Warning: Unknown: open(/var/lib/php/sessions/sess_cc932e7fd583727ba479260c9c3b791a, O_RDWR) failed: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28) in Unknown on line 0

Warning: Unknown: Failed to write session data (files). Please verify that the current setting of session.save_path is correct (/var/lib/php/sessions) in Unknown on lin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