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與其盲目批評困難群眾的選擇,不如想想制度在人心遙不可及的地方能做些什麼。紀錄片還揭示了太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一些患者既沒有醫保,也沒有農保,一旦得了大病,如何提高基本醫療的覆蓋率?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不少家屬選擇大城市的三甲甲等醫院。家屬一路陪伴,身心俱疲,客觀上造成三甲醫院不堪重負。門診醫生與患者充分溝通也是奢侈之舉。如何平衡醫療資源?
無國界醫生於1983年開始在南蘇丹展開醫療人道救援工作,現時在當地的醫院和診所開展初級和二級醫療護理、為流離失所者和偏遠地區提供外展活動、應對緊急救援和疫情,並提供疫苗接種,預防疫症爆發。病人的“看病難、看病貴”、醫生的“苦醫累醫”,都指向醫療體系的結構性問題。醫生和患者只是首當其沖,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與薪酬相比,中國醫生的收入水平並不高,醫生的手術費和診療費都很低,醫生的勞動價值得不到體現。醫院為了維持“生計”,往往通過藥品、醫療器械牟利,導致藥價虛高、大規模檢查檢測價格居高不下、不必要的檢查過多,加劇了“看病貴”。
走到天災人禍的最前線,全職投入無國界醫生的救援工作。醫生的痛苦和醫生的疲憊是真實的,病人的痛苦和家屬的焦慮和無助也是真實的。我們不能要求醫生為聖,也不能要求患者及其家屬為聖,永遠講道理,總是臨危不驚,總是嘲笑苦難。相反,我們應該理解人性,尊重人性的弱點,然後通過制度不斷解決人類問題,讓每個人即使遇到重大疾病,也能盡可能地維護尊嚴和尊嚴。
無國界醫生的首要目標是以最短時間到達受影響地區,使我們可以展開救援行動。但是,制度的調整總是滯後的,醫生和患者仍然需要承擔制度不完善的成本。醫生還是會很累,病人還是會覺得“難”、“貴”。這個時候,醫患雙方能做的、應該做的,就是多體諒別人,比心、相互理解。疫情最終會過去的。我祝願前線的醫生們平安歸來。但是,我們對醫生的尊重不應該局限於臨時性的,而應該是日常的,醫院不應該只考慮對病人的治療和護理的經濟考慮。無論是關愛醫生還是關愛病人,歸根結底都是對人的本質關懷,這是一個社會的文明底色。
相關文章:
但是醫生真的無動於衷嗎?
醫生也害怕悲傷
醫生在疾病面前會變得如此無能為力
醫生的光芒在於堅持不懈地與疾病作鬥爭
了解中國醫生並不是指責中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