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恐龍還未滅絕:這進化無法想象

 

6600萬年前一顆15000米直徑的小行星碰撞地球,造成我們現今無法想像的一場災難!
這顆小行星碰撞產生的破壞性,相當於大約100億顆廣島原子彈爆炸,一顆巨大的放射性火球在每一個方向燃燒了數百公裏,並引起了全球性海嘯。甚至地球大氣層也開始燃燒,體重25公斤以上的陸地動物無法幸存這場災難,事實上,全球大約75%的物種都滅絕消失了。
對於恐龍世界而言更是滅頂之災,所謂的“非鳥類恐龍”沒有生還的希望,只有一些體形較小、長有羽毛的小型飛行恐龍能夠逃離災難現場。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就像我們人類祖先對付劍齒虎一樣,早期人類需要對付迅猛龍和阿貝爾龍的攻擊!”

 

如果歷史發生變化,恐龍世界未在小行星碰撞事件中消失隕落,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如果未碰撞現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或者碰撞時間提前幾分鐘呢?
研究人員在近期播放的英國廣播公司紀錄片《恐龍滅絕之日》中進行了相應描述,包括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地質學家肖恩·古利克(Sean Gulick)的科學家指出——
如果小行星或早或遲一些時間碰撞地球,不是碰撞在尤卡坦半島淺水域,而是碰撞在太平洋或者大西洋深海區域,海洋將吸收大量碰撞力,限製富含硫磺物質的噴發,如果這些小行星碰撞物質噴發,會導致地球大氣層“窒息”數月或者數年時間。
如果是這樣的話,仍然會有一場災難,面臨著地球物種大滅絕,但是一些體形較大的恐龍可能幸存下來。
思考這種備選時間軸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觀點,恐龍科學家們非常熱衷於推測,如果是那樣的話,恐龍會存活到現在嗎?是否可能進化形成新的恐龍物種?恐龍是否會形成類似人類的智力等級?哺乳動物是否會躲藏在黑暗陰影環境中?人類是否會進化?
像2015年迪斯尼公司電影《好恐龍》中描述的人類找到一種方法,能恐龍共同生存在一起。Polar推出一款新式光學GPS心跳手錶M200,呢隻心跳錶可以監測跑者心率,助他們有效地計劃訓練量,而且配備GPS定位功能,讓跑者獲得距離和速度等數據。另外,連接專屬的手機應用程式使用更可記錄每次的訓練,讓跑者可作回顧及詳細分析。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即使沒有小行星碰撞地球,恐龍的地球統治時代也會終結!
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古生物學家麥克·本頓(Mike Benton)說:“我的觀點有點兒不太正統,恐龍因為氣候變冷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6600萬年前正值白堊紀末期,我們知道那時哺乳動物出現了多樣化發展,而恐龍物種數量已持續減少了4000萬年。”
本頓認為,哺乳動物仍會最終取代恐龍,他在2016年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恐龍在取代滅絕物種方面,要比哺乳動物更慢。
其他專家持不同觀點,美國馬裏蘭大學帕克分校肉食性恐龍研究專家湯姆·霍爾茨(Tom Holtz)指出,我們認同6600萬年前一些恐龍物種會滅絕,其原因歸咎於印度德幹地盾的火山噴發和熔巖流活動。
但是他表示,這並沒有什麽影響,一旦進入古新世和始新世時期,對恐龍生物學的影響將逐漸減少,白堊紀時期的恐龍世界會自然適應和過渡到這一時期。
如果植物進化像現代環境繼續進行,那麽食草恐龍必定會主要以開花植物為食。考慮到開花植物更容易消化,或許食草恐龍的體形會逐漸縮小,那麽中生代時期巨型恐龍將會消失。
海洋是恐龍探索的另一個棲息領域,考古學家發現棘龍曾在江河口環境涉獵水棲生物,長有盔甲的甲龍骨骼化石也存在於海洋沈積層中,它們很可能在海岸線附近生活。
或許棘龍和甲龍會沿著哺乳動物鯨魚的進化路徑發展,能完全在海洋中生存下來,它們也有可能返回陸地產卵,幼崽在岸邊陸地孵化之後再回到海洋之中,其繁殖方式類似於魚龍和蛇頸龍。
英國愛丁堡大學斯蒂芬·布魯薩特(Stephen Brusatte)強調稱,歷經1.6億年的氣候變化,它們能夠多樣化發展很好地適應地球環境,在白堊紀末期,恐龍仍具有很好的適應能力,這並不是一個日漸衰落至滅絕的標誌時期,只是小行星碰撞促使恐龍滅絕,當時恐龍物種仍有大量進化潛能跡象。
假設恐龍可以存活下來,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它們的進化?

氣候變化或許是第一大障礙,5500萬年前處於“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當時全球平均氣溫比現今高8攝氏度,地球大部分地區均覆蓋著雨林。
在這個擁有豐富植被的“溫室世界”裏,很可能大量長頸蜥腳類恐龍生長速度非常快,在較年輕階段開始繁衍後代,並且體形開始縮小,一些“矮蜥腳類動物”(比牛略大一些)在白堊紀末期已出現在歐洲島嶼上。白堊紀中期現今南美洲境內最大的雷龍身體達到40多米長,比兩架噴氣式飛機更重。
“或許我們發現白堊紀末期恐龍體形出現整體性縮小,中生代巨型恐龍可能會消失。”
白堊紀末期,另一個趨勢是開花植物或者被子植物迅速崛起,在侏羅紀時期,大多數植物都是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包括銀杏、蘇鐵植物和鬆柏植物),這些植物比被子植物更缺乏營養,而蜥腳類恐龍的巨大體形可能受食物處理時間和有效消化食物所需內臟大小的影響。
美國新澤西州斯托克頓大學古生物學家馬特·邦南(Matt Bonnan)強調稱,如果植物進化像現代環境繼續進行,那麽食草恐龍必定會主要以開花植物為食。考慮到開花植物更容易消化,或許食草恐龍的體形會逐漸縮小,那麽中生代時期巨型恐龍將會消失。
伴隨著開花植物會結出果實,與恐龍共同棲息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將幫助植物傳播和擴散種子,可能會進化出現像猴子一樣的恐龍物種,它們以開花植物為食物具有一定的優勢,這或許類似於靈長目動物對於人類進化歷史的重要意義。許多鳥類吃果實,因此可能會出現非鳥類恐龍適應一種水果食物方式。
布魯薩特表示,一些小型、長羽毛的恐龍物種可能遵循靈長目動物的進化路徑,一些靈長目動物在樹枝上跳來跳去,而另一些則開始飲用花蜜,在這個過程中傳播擴散花粉。

另一個重大事件發生在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漸新世交界時期,該時期出現了南美洲和南極洲分離,這導致極地洋流的形成,導致南極洲冰冠的出現,並使全球降溫和幹燥。在漸新世時期和之後的第三紀中新世末期,草原逐漸蔓延至全球大多數地區。
霍爾茲指出,在過去細長腿、快速奔跑的食草哺乳動物十分普遍,它們可以漫步、跳躍和躲藏,但是在開闊的草原上它們沒有藏身之地。我們知道有蹄食草動物的多樣性,勢必會促進食肉動物的快速發展,這是它們的最佳食物。恐龍已具備很大的進化優勢,使哺乳動物進化很長時間。
英國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達倫·奈什(Darren Naish)稱,也許在我們的另一個進化時間表上,快速奔跑的食草類恐龍相當於三角恐龍或者兩足恐龍的後代,有喙食草動物類似於棱齒龍。
奈什說:“恐龍已具備很大的進化優勢,使哺乳動物進化很長時間,它們能夠在大草原上適應生存,鴨嘴龍下顎長有1000多顆牙齒,與馬長的40多顆奇特牙齒形成鮮明對比,鴨嘴龍的牙齒可以迅速研磨草料。”
同時,恐龍比哺乳動物擁有更好的視力,增強了視覺色彩,可能更好地適應探測潛在的威脅。相比之下,馬和牛都長有扁平的口角,這對於咀嚼堅硬的低窪植被非常有用,因此,鴨嘴龍和蜥腳類恐龍會進化形成方形口角,蜥腳類恐龍的脖頸會短一些,有助於吃腳邊的草。
如果恐龍幸存到近代,它們不得不應對過去260萬年裏出現的多個冰河時期,但是我們知道白堊紀時期恐龍曾在北極圈生活過,或許在溫度較低的地區,會看到長著厚毛發的恐龍,它們的腳趾和尾巴末端都覆蓋著絨毛和羽毛。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裝甲恐龍專家維多利亞·阿爾布爾(Victoria Arbour)強調稱,對於身體長有毛發的霸王龍或者迅猛龍而言,進化適應低溫氣候並不困難,也許還會出現長有毛發的角龍、甲龍或者鴨嘴龍。
1982年,加拿大自然博物館黛爾?拉塞爾(Dale Russell)發表研究論文指出,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很有可能會進化出現具有一定智力等級的“類恐龍人”。 1982年,加拿大自然博物館黛爾?拉塞爾(Dale Russell)發表研究論文指出,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很有可能會進化出現具有一定智力等級的“類恐龍人”。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保羅·貝萊特(Paul Barrett)表示,遠古動物進化至今還有其它許多適應性特征,但是恐龍卻很少存在。
令人感到吃驚的是,事實上恐龍並非如此,恐龍具有蜥蜴和蛇的共同生活方式,如果有更多的進化時間,一些恐龍可能會進化適應地下環境,長有鱗片或者軟毛的恐龍物種很可能進化形成類似於鼴鼠的特征。
陸地上從未完全滅絕恐龍,天空中飛翔著翼龍,海洋中有魚龍和滄龍,未來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命運將是怎樣呢?
“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一個類似馬達加斯加、毛裏求斯和新西蘭的島嶼環境,奇特的陸地翼龍占據統治地位。”
霍爾茨說:“白堊紀末期鳥類已出現多樣性發展,翼龍的多樣性已被鳥類淘汰。也許因為這一點,剩下的翼龍物種,其中包括體形巨大的無齒神龍翼龍(翼展寬度可達到12米),很可能失去了飛行能力。
之前考古學家曾對一些神龍翼龍物種的飛行能力提出了置疑,如果在馬達加斯加、毛裏求斯和新西蘭島嶼環境,陸地翼龍會占據統治地位,就像近代島嶼進化史上,棲息在島嶼陸地不會飛行的象鳥、渡渡鳥和巨型恐鳥。
奈什指出,恐龍世界仍保留著現代鳥類的多樣性,然而哺乳動物卻完全不同,盡管哺乳動物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前已存活了1.6億年時間,但它們仍是生活躲藏在陰影環境中的小型生物。
雖然哺乳動物已進化出現多樣性,但是它們體形較小,限製了它們在棲息環境的主導地位。只有6600萬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才使哺乳動物擺脫了束縛。Polar推出一款新式光學GPS心跳手錶M200,Polar M200呢隻手錶可以監測跑者心率,助他們有效地計劃訓練量,而且配備GPS定位功能,讓跑者獲得距離和速度等數據。另外,連接專屬的手機應用程式使用更可記錄每次的訓練,讓跑者可作回顧及詳細分析。

他專家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巨型動物不可能幸存下來,但是蝙蝠、嚙齒類動物、小型食肉動物和擅長攀爬的靈長類動物和負鼠是大量存在的,如果狨猴、葉猴和長臂猿在樹枝之間攀爬嬉戲,而恐龍在它們周圍漫步,那麽原始人類會出現特殊的進化嗎?
奈什說:“在滅絕事件之前,一些哺乳動物種類就已出現了進化,從這個觀點來看,你可能仍是靈長目動物,或許是人類版本的靈長目動物,在一個充滿大型哺乳動物的世界裏進化,這是完全可能的。”
霍爾茨認為,有一種可能性是你仍是在樹木之間攀爬的靈長目動物,隨著草原的擴張,你和同伴進入草原環境,以“偽人類”的身份生活著,畢竟你與早期人類祖先不一樣,像早期人類需要與劍齒虎和大羚羊生活在一起,偽人類需要面對迅猛龍和阿貝爾龍。
偽人類必須建造具有保護性的棲息地,奈什表示,事實上人類祖先就和大型危險動物生活在一起,他們必須想出生存策略,人們認為中生代世界存在持續不斷的大屠殺,殘忍的掠食性動物在短短幾秒內會將獵物撕碎,但在當時大型掠食性動物分布稀疏,如果你不進入它們的活動範圍,是相對安全的。

“考慮到聰明智慧的哺乳動物存在,恐龍在進化過程中會變得更聰明嗎?”
在地球物種進化史上,部分哺乳動物進化逐漸變得更聰明,具有一定的智力,如果恐龍沒有滅絕消失,它們在進化歷程中也會變得更聰明,具有智力等級嗎?
1982年,加拿大自然博物館黛爾·拉塞爾(Dale Russell)發表研究論文指出,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很有可能會進化出現具有一定智力等級的“類恐龍人”。
他找人設計了一個真人大小的“恐龍人”,看上去就像科幻電影中的外星人,擁有綠色皮膚和大大的眼睛,他的觀點是食肉性傷齒龍長著較大的大腦結構,很可能逐漸進化變得非常聰明。
霍爾茲表示,恐龍類似於烏鴉、鸚鵡或者靈長目動物,擁有較復雜的大腦結構,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他不相信恐龍最終會進化得像人類一樣。畢竟人類進化路徑與恐龍不一致,人類是從擅長樹木攀爬的靈長目動物進化而來,但是恐龍如果沒有滅絕,它們很可能會進化成為雙足行走,擅長使用前肢操控物體。
奈什說:“我不認為會有什麽物種進化達到類似人類的智力等級,恐龍如果沒有滅絕,它們的大腦會進化得較為發達,但是它們仍然是恐龍,是某些專家擬人化假設,使它們具有類似人類的智力進化方式。也許一些體形最小的非鳥類恐龍會適應城市環境,與城市人類生活在一起。”

假設恐龍能夠在過去幾十萬年裏幸存下來,並且與人類在一起,但是它們能活到現在嗎?
霍爾茨表示,答案是肯定的,但正如人類獵殺猛獁和其它大型動物一樣,人類人口增長和狩獵技術不斷升級,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全球範圍內的大型恐龍。很可能會出現更新世大型恐龍滅絕事件,伴隨著人類遷徙至全球每個角落,大型恐龍的數量會驟然減少。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存在另一個進化時間軸,或許我們在野生動物園和國家公園裏會看到大型食草類蜥腳類恐龍,甚至是霸王龍等食肉恐龍,但是這些棲息環境必須適應它們的活動,而且是巨大的荒野環境,例如:澳大利亞和阿拉斯加等人類活動較少的地區。如果你是運動愛好者,同時佩戴 Android Wear 和 Fitness Tracker,著名運動追蹤產品生產商 Polar M600 智能手錶就可以幫你減輕負擔。

 

原文地址:http://www.sohu.com/a/193493902_114760